這是98年度器官捐贈30秒短片拍攝大賽冠軍
拍攝者是陳和榆,今年應該是台大戲劇系的大三還是大四
蠻感人的

他高中應該就有志往這條路走了吧
看他的畢製





附中畢業VCR 藍天情聖團 爆紅

【記者戴安瑋/台北報導】


師大附中藍天情聖影片,情聖團隊想出「英雄救狗」的絕招,幫忙同學追女友。(記者邱德祥/翻攝)
「對一個高中生來說,談戀愛是正常的一件事,附中當然也不例外…」國立師大附中今年應屆畢業生,為慶祝畢典拍攝一部VCR「藍天情聖團」,內容故事類似電影「全民情聖」,連英文也取為「HITCH」,並找了教官配合演出。在畢業典禮播放時全校笑翻天,最近更是紅遍網路。

師大附中學生向來以藍天之子自居,所以學生拍攝這個VCR 時,取名為藍天情聖團,是畢典的重頭戲。附中學務主任鄭輝華說,VCR在畢典上首映時,觀眾都笑得東倒西歪,真的是太有趣了。教官朱春輝說,學生們創意十足,他能在VCR中串場演出「看美女」,實在太榮幸了。

VCR中的藍天情聖團成員,有四個人,導演、編劇、演員都是高三應屆畢業生,而且在第一階段即甄選考上大學。其中1053班的陳和榆是導演,而演情聖的沈威年、李宗一(畢聯會幹部)是1069班同班同學,另外一位林家駿則是1071班的學生。四人在學校都很活潑而且好動,功課也是一級棒。

其中,沈威年長得高瘦又帥氣十足,已被經紀公司相中並簽下,即將進入演藝圈。至於女主角是1069班的黃苡禎,而扮演對女主角一片癡心的傅承皓,是陳和榆的同學。

教官薛智仲表示,陳和榆有戲劇天分,他在找演員時,很費心思。因為沈威年看起來像明星,李宗一、林家駿很靈活,都不宜演癡心漢,所以為了效果特別情商在班上最乖的傅承皓演出,因為只有看起來胖胖、呆呆的傅承皓,才能把癡心漢的味道表現出來。

藍天情聖團VCR講述高中生談戀愛是正常的事,但許多男生在機會來臨時,往往因為忽略一些小細節而搞砸一切,像帶女朋友出去玩,卻忘了機車鑰匙放在那裡,或是遇到女生傷心哭泣等突發狀況,不知所措。

這時沈威年扮的情聖團會適時出現,幫這些男生解圍,但有些美女如黃苡禎就是不容易被打動,有男生以要幫黃苡禎抱狗狗為由上前搭訕,有的騎著機車要載黃一程等,都被黃婉拒。VCR中還特別強調,黃的美貌、人緣是受全校歡迎的,連教官朱春輝都忍不住要回頭多看她幾眼。

這時傅承皓上場,他因缺乏自信而不敢行動,情聖團決定幫忙。他們先把傅打扮乾淨,另外安排了一個輪下救狗狗的劇碼。傅承皓躺在車輪下,一臉痛苦樣,但手上抱著狗狗安然無恙,就這樣打動女主角的心。

結果,兩人真的開始約會,兩人一起看電影、吃飯,最後,傅在河濱公園告白,讓癡心漢終於如願交到漂亮的美眉。李宗一說,這個VCR,他們今年5月花了整整一個多月拍攝,拍攝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好玩。但因拍攝手法專業,劇本有趣,甚至有人懷疑,這是附中新拍的招生片。

演癡心漢的 已被簽走

師大附中學生會念書也很會玩。師大附中教官朱春輝說,拍攝藍天情聖團VCR的高三應屆畢業生,都考上很好的大學,導演陳和榆如願考上台大戲劇系,李宗一考上政大政治系,女主角黃苡禎更高中台大會計系。

至於扮演癡心漢的傅承皓則是考上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已赴美讀書了。至於又帥又俊、已被經紀公司簽走的沈威年考上輔仁大學。

李宗一表示,他們在第一階段甄選上大學後,就開始籌備這部VCR,一直到畢業典禮前一周才拍完,整整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他們都是第一次當演員,影片上大家看起來好像很輕鬆,其實都很緊張,每個鏡頭可以說都NG了20、30遍。

另外,由於劇裡有很多不同場情,如下雨天,就要等下雨天才能拍。劇本是陳和榆編的,他如願考上台大戲劇系,演員也是他找的。至於找教官幫忙,則是因高中生學校生活裡面,教官是很重要的人物。

【2005/09/13 聯合晚報】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不錯玩
特別買了浴衣 雖然不應景但就圖個新鮮感
阿光老師說我是穿著浴袍到處走
哈哈
高一音的小孩感謝你們的尖叫
高一禮你們的約瑟也好棒
高一愛的瑪麗亞也好清新
雙語一的Asia老師.....XD
我想這對你來說是很特別的生日
國三孝好歡樂 讓人一笑在笑又三笑
國三仁的瑪麗亞很萌
我當馬利亞有被蓋布袋的感覺
交換禮物 小薏芬超可愛
認識同學時刻真是感謝你們有善待我
都挑我熟的
國三信的讚美之泉很感人
高三愛的育德讓我驚艷 尚儒都不跟我跳舞

國三的小孩都進入倒數階段了
校運會是最後一次
聖誕節是最後一次
園遊會也會是最後一次
當二次基測考完
連相處的時光也會變成最後一次

以馬內利
我的孩子們
你們都好棒!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看著你們這樣
我很不好受

不管是不是我教的科目
但你們都是我的孩子
在哪一科這樣作法我都痛心

也許會麻痺吧
也許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就那種大隱隱於世
可以坐看雲起時的地方
在人群中得以冷眼獨飲確不被發現之處
難道
只有在網路可以嗎?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他所說的話

"假如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       陳定南 2006/7/31

他所寫的字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mustory&b=9&f=1931642429&p=0

他寫給他的家人的話
http://www.mr-clean.org/?q=taxonomy/term/6

昨天有小孩說,我覺得我今天受詛咒了,因為一直看到歷史老師。

但我也想說陳先生,你的存在對我來說是個詛咒。因為我想望了你這麼久,你卻一直只能當我心中的遺憾。

好好安息吧,未曾謀面的那個人。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7/03/19/001580483.shtml

科学家证实维京海盗用“太阳石”海上定向理论

 据瑞典《每日新闻》18日报道,北欧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冰岛古代传说中北欧维京海盗曾使用“太阳石”在既没有陆地标志、又没有太阳的广阔海域指导方向的理论。

  丹麦生态学家苏珊·奥克松所在的研究小组通过多次实验认为,所谓的“太阳石”是一种透明的晶体状矿石,可能是方解石、电气石或堇青石。

  研究小组在矿石一侧做一个标记,由于光的偏振作用,人们就会在石头的另一端通过透明石体看到两个相同标记。通过转动矿石,当两个标记汇合成一个时,即能找到太阳的方向。奥克松说,经过反复练习,在没有太阳的阴天或多云的天气下也可以正确判断太阳的方向。

  报道说,即便奥克松的研究小组在理论上证明了“太阳石”辨别方向的可行性,但要真正确认维京人确实使用这一方法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辨别方向,还需要考古学家发现维京人遗留下来的“太阳石”样本作为有力支持。

  维京人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附近岛屿,即今天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的祖先,他们擅长用橡木打造首尾尖细的狭长帆船。维京海盗全盛时期,西起英伦三岛,东到俄罗斯,南达直布罗陀海峡的几乎整个欧洲都曾遭受他们的掠夺。但他们如何在广阔的海域识别方向,一直以来是个未解之谜。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6/01/10/001207873.shtml


维京人在牙齿上划痕以象征劫掠战绩或地位(图)


  日前,瑞典学者对外宣布称,经过对古代维京人头骨遗骸的研究与分析,他们发现,维京人可能曾用利器在牙齿上进行划痕来象征自己在劫掠者中的地位或在海上劫掠时立下的战功。

  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1月9日报道,瑞典国家遗产委员会的有关学者在对557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古代维京人头骨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宣布了上述考古消息。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的学者介绍说,在上述557个维京人头骨中,有许多头骨的牙齿上留有明显的划痕,划痕的深度向学者表明,这些痕迹绝不是当时人们咀嚼食物时留下的,而是通过使用利器故意造成的。此外,牙齿上出现划痕的头骨全部属于男性并且他们死亡时的年龄都为青壮年;相反没有一个女性维京人头骨的牙齿上出现划痕。通过上面的考古事实,瑞典国家遗产委员会的有关学者认为,带有牙齿划痕的头骨最有可能属于当时经常出海劫掠的维京人。

  对于头骨上的划痕,该委员会的有关学者表示,那些划痕统统出现在头骨的上牙位置且一般为2至3颗牙上都存在划痕,这就排除了划痕是人们无目地的用利器偶然划出的可能性。该委员会的学者说,当时维京人忍着疼痛在牙齿上划痕一定是为了纪念某种事情,如果从维京传统上考虑,那么当时维京人最值得纪念的就是自己的战功或作战后授予的某种地位,因此,瑞典国家遗产委员会的有关学者认为,古代维京人可能在牙上划痕来象征战绩或自己在劫掠者中的地位。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祕魯版「香水」破獲殺人賣人油集團
 更新日期:2009/11/20 09:05
祕魯警方破獲一個殺人刮油,把「人油」賣給工廠製造保養品的集團。四名歹徒以綁架、殺人以及非法交易的罪名被捕,警方還在追查其他共犯。


祕魯近幾個月連續發生人口失蹤的案子,累計已經有60多人疑似被綁架,警方循著一批運到利馬的油脂,追查到(瓦魯科)鄉下的一棟房子,他們在房子裡發現部分屍塊,才破獲這起聽起來類似電影「香水」出現的恐怖案件。

歹徒承認他們殺人的目的是榨取死人身上的油脂出售,警方在屋內起出一批歹徒用來裝人油的瓶子。


警方沒有解釋他們怎麼會把油品走私和人口失蹤的案子聯想在一起。報導也沒有提到人油被用在製造哪一種保養品。



------------
這不是祕魯版香水
而是戰慄的祕魯童話才對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步一腳印】絢麗曲折和菓子夢 目眩神迷吃的藝術
2009-11-15 22:35:21 TVBS 吳安琪
 
【一步一腳印】絢麗曲折和菓子夢 目眩神迷吃的藝術 

醋跟鹽,不是用來煮酸辣湯,吳蕙菁要先把半圓銅鍋子,再細細洗一遍;日本電視節目裡,令人驚歎的上生和菓子製作,就從這樣基礎,卻也不能含糊的工作開始。

正式的第一步,是把低糖,而且完全不含任何油脂的白豆沙,炒到綿綿細細。和菓子職人吳蕙菁:「其實這豆沙品質好壞,是絕對的,假如說是市面上隨便買的豆沙,你來炒的話,起來口感是完全不一樣,也不會這麼白,如果一次炒2公斤,大概要休息半天吧,這隻手,會整個肌肉都膨脹起來。」

 

確實,光看就覺得辛苦,所以吳蕙菁開玩笑說,這個我們叫豆沙的東西,日本話叫「練切」,練習到想要切腹,差不多就有些功力了。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到中秋節的時候,都快要斷氣了,炒完1公斤怎麼不見了?又要再炒,炒完,又要立刻定下來做這樣。」

 

吳蕙菁倒是動靜皆熟練,連續翻炒2、30分鐘了,手都沒有停,銅鍋還不時擺上放下,調整火候,沒想到一碰就散的豆沙,也能有筋度。

 

記者:「這樣筋度,是不是越大越好?」和菓子職人吳蕙菁:「也不是,筋度越大,吃在嘴裡的口感,就不容易融化,所以甚麼都是恰到好處就好。」

 

而製作上生和菓子,也就是一段追求「恰到好處」的歷程了,這是吳蕙菁多年來的體認,還熱呼呼的「練切」,趕快移到大理石板上,快速降溫,保住綿細滋味。

 

之後,調色、染色,要一點一點來,要的就是剛剛好。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比如我們要著紫色好了,紫色就是紅色加藍色,所以沒有一點色彩概念的人,著到後來都會變咖啡色。」

 

吳蕙菁的美學基礎,是很足夠的,高中時應父母要求念商,大學總算革命成功,改念設計,結果設計的燈飾獲得大獎,成了受矚目新人,吳蕙菁卻在7年努力後,毅然轉換跑道。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你要達到大師級,其實多少還是要有點錢堆積,等等的,包括服裝設計師也一樣,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美夢有一點破碎,可是美夢破碎,不表示我的人生就完蛋了,所以當下就決定,好,我把我學會的,再延伸到另一個領域。」

 

她曾想過做麵包,證照都考到,可以去麵包店工作了,日本節目「電視冠軍」的和菓子大賽,卻給了她新的想法。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怎麼會有這麼美的東西?而且它是可以吃的,好,我去試試看。」記者:「那真的賭很大?」吳蕙菁:「賭很大,對,賭很大。」記者:「怎麼有這種勇氣啊?」吳蕙菁:「所以說瘋子啊,人家說我是瘋子,我承認。」

 

或者說,可掬笑容裡,吳蕙菁對精緻美好的追求,有比常人更多的決心;雖然一開始日語一竅不通,吳蕙菁基本功,半點不偷懶、不打折,像她正在做的和菓子,叫「菊姬」,第一步,粉紅「練切」必須要均勻地包進白色「練切」薄片裡,手上的迴轉如意,就是日本上課時,天天拿著高爾夫球轉的成果。

 

接著,渾圓而白裡透紅的球體上,要一瓣一瓣地,把上百片花瓣剪出來。和菓子職人吳蕙菁:「大小很重要,就是說要由小到大,不能忽大忽小,忽大忽小起來,一定不好看。」

 

力道也有講究,不能一下子深,一下子淺。和菓子職人吳蕙菁:「做1遍生手,做2遍、5遍可能就熟手,做100遍就變專家。」

 

這又是一個吳蕙菁的經驗之談,她曾在日本學校一天,手不停剪,做出20多個「菊姬」,最後手都麻了,臉上卻依然瞇瞇笑著,後來日本同學們送她一隻滿滿寫著「元氣」的布熊,這就是吳蕙菁給他們的印象。

 

那麼嬌小的身材,又是比同學們都大一輪以上的年齡,卻有那麼多元氣。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我把自己歸零,我覺得他們都18、20歲左右,我已經30幾,如果我早一點結婚,我生得出他們,真的,就有人這樣講,可是我不承認,我跟他們怎麼玩在一起呢,就是他們怎樣開玩笑,我不會生氣,我甚至覺得,他們喜歡我,才這樣子對我,那是心境的問題啊。」

 

每天跟那麼美麗的和菓子在一起,也會讓心情變好吧;品賞細緻「菊姬」的最高潮,就是把它切開來,吃掉,吳蕙菁說每次在展演會場,做這個動作,總會引來一陣驚呼,怎麼捨得吃啊?

 

而讓花瓣砸到舌頭,感覺它的高雅甜味,又是種少有的幸福感受。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我覺得說,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呢,那就讓給大家做好了,其實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小眾的人在努力,相對地,他們在那小眾的世界裡,他可以有一片天吶,我就是要做這些小眾的頭頭,好不好。」

 

吳蕙菁也真有做頭頭的實力,日本修業的最後一年,她勇敢地去報名一個,通常是師傅級人士在比拚的「和菓子大賽」,8個月時間,每個月要交出5個能反映節氣,展現手藝的自創和菓子,要額外加分的話,還要能做工藝和菓子,像這幾個幾可亂真的栗子與柿子,還有精巧,如把工筆畫變立體的黃鶯與梅。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我們老師特別把我叫到辦公室說,跟妳講這個獎是怎麼回事,因為妳外國人不懂,說妳可以抬頭挺胸去領,他們不是因為妳是外國人給妳獎,妳的分數大概是多少,我說給妳聽,因為他是評審,他知道,所以妳的分數是在日本的話,和菓子師傅做了5到10年的水準,可是我那時候還是在學生。」

 

因為實在很少有人,還是個「非日本人」,有這麼好的成績,吳蕙菁奪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評審委員特別獎」,這個獎也讓吳蕙菁思索,她還有一個和菓子使命。和菓子職人吳蕙菁:「(和菓子)從唐朝傳到大和民族,我把它帶回家。」

 

白板上,現在每天有訂單,撐過回台初期的無人知曉,慘澹經營;現在吳蕙菁說起那時的動力,有一籮筐的和菓子故事。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80幾歲,老先生,他收到上生和菓子的時候,愣了很久之後,掉下眼淚,他說他很小很小很小的時候,媽媽的親戚從日本來,從他吃過之後,他就忘不了那味道,到現在,他才又看到,他吃了以後,是哭出來。」

 

或者也因為吳蕙菁手工,細細做出的和菓子,常常美得讓人驚訝吧;再拿起一球「練切」一樣是剪,跟菊姬又有不同,這回手要吊著剪。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日本說那叫上段,這叫下段,段落的段。」

 

不過日本師傅教的,都是修長的菊花花瓣,吳蕙菁稍做調整之後,變成佛教徒喜愛的蓮花,類似這樣,把來自日本的果子,做出台灣味,吳蕙菁已經累積有好幾款。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這是汆燙過的豬腳,就有客人跟我要求,他想要拜拜,想用素的豬腳,希望可以用和菓子做,然後做完以後,大家可以分享吃掉。」

 

捏捏捏,尖尖的,這可不是豬前蹄嗎?另外還有俏皮可愛的葫蘆,跟圓嘟嘟豬腳一樣,都屬於供品系列。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我的立場是,當我要把這個產品送出去的時候,我要維持一種狀態,就是我好捨不得給你們,我好捨不得賣你們,如果我有這樣想法,那樣東西鐵定人家會感動。」

 

吳蕙菁就還有一系列是愛玩電玩的宅男,很喜歡的,這一排排大關刀上,一點紅,不算太難猜吧?這代表關公;而這白裡透黑的,就是以奸詐留名的,另一位三國人物-曹操了,也有的一點紅。

 

可不是亂點,吳蕙菁說,是參考國劇臉譜來的。和菓子職人吳蕙菁:「翻好多典故,然後找每個人的特徵,很難,真的很難,因為如果是一朵花,你取它只是形狀而已,可是一個人的話,你要怎麼去表現?一個人的個性在和菓子裡,那好抽象喔。」

 

這是她的成果,張飛是大鬍子加頭巾,太極、羽扇都是孔明,疊在一起的兩道紫色弧線,是大小喬姊妹倆,翩翩起舞的衣袖;而曾有記載說,是碧眼紫髮的孫權,就這樣來表現了。

 

和菓子職人吳蕙菁:「(老師說)是已經跳脫日本風了,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鼓舞欸,因為我是中國,怎麼樣是流著中國的血,他說,已經是我的和菓子,不是日本的和菓子。」

 

也因此吳蕙菁為自己設定的下一階段目標,是辦一個和菓子個展,除了讓大家感受日本式的精雕細琢的講究之美,也希望呈現在這樣的精神當中,她對中華文化、對台灣文化的觀察。

 

感覺這是個很龐大的任務,吳蕙菁只給自己再2年時間來進行。和菓子職人吳蕙菁:「我也決定自己以後要走的方向,就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沒有人做的事,你去做,或許老天會幫你,我就是這麼想。」

 

其實吳蕙菁在很多人生轉折的地方,不只靠老天幫忙,靠的還有她自己不放鬆地要求自己,精益求精,眼前成績,已經讓人目眩神迷!

新聞來源: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789866451058-1.php

搶鮮版

當年明月文字頗幽默。不難看,聽說有錯,但我看不到明顯的,或是沒有明顯到讓我皺眉頭,小說嘛,這樣可以接受的。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蔗汁留車內達4天突爆裂! 都是口水惹禍?(2009/05/01 18:07)

裝甘蔗汁的寶特瓶突然爆炸,專家說是因為口水中有酵素和糖分解後會發酵,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如果瓶蓋太緊,就有可能引發氣爆。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裝甘蔗汁的保特瓶竟然會爆炸?宜蘭羅東一名王小姐,昨天開車上班途中,車內突然傳出巨響,接著她就聞到酸臭味,而身體也有多處被液體噴到,王小姐嚇得趕緊停車檢查,才發現自己放在車上四天的甘蔗汁,保特瓶瓶底已經爆裂。

新鮮現搾的甘蔗汁是許多人愛喝的飲料,不過小心如果放在車上時間過久,可能就會變成危險物品。當事人王以謙心有餘悸說,「我那時候在開車,然後它在後面爆炸,我其實很不安,我想說車上怎麼會有爆裂物,然後很緊張,還黏黏的...」

開車開到一半,車內卻傳出巨響,罪魁禍首就是裝著甘蔗汁的寶特瓶,瓶底破了一個大洞,而裡頭的甘蔗汁就在車內噴的到處都是,不管是車頂還是車門的黑色橡膠皮,都還留有痕跡。結果滾來滾去,本來是在車子的左邊,後來左邊卻不見,卻跑到右邊去,然後我車子裡都是醋的味道。

沒喝完的甘蔗汁,在車上放了4天沒處理,不只變酸臭,而且還會突然爆炸,雖然意外怎麼發生讓王小姐一頭霧水,但這次的教訓讓她學乖,喜歡把飲料擺車上的習慣真的再也不敢了。

專家表示,一般市售飲料經過殺菌不會爆炸,但市面的現榨果汁,內含微生物及糖份,喝過後的口水中有酵素和糖分解後會發酵,加上車內溫度高,持續密閉狀態,瓶蓋又緊栓,瓶內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壓力逐漸升高,瓶身無法負荷時就會爆炸,民眾應多加留意。(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092000039,00.html


我沒有這女人的本錢,是否也是種幸運?還是這想法只是甜檸檬?


--------------------------------------------------------------------------

不說No小姐
  • 2009-09-20 中國時報     王文華

     她不想拒絕,是因為其實她喜歡這種被眾人追求的感覺。這讓她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吸收了地球上所有的注意力。

     對於追求她的男人,她從不說No。

     她漂亮、身材好,男人都想約她。有些她喜歡,有些討厭,但她從不拒絕任何邀約。對於喜歡的男人,她立刻答應,所以約會排到了兩個禮拜後。對於不喜歡的男人,她也會說「最近較忙,過一陣子再約好不好?」

     約到她的男人,當然會趁勝追擊。約不到的男人,也會越挫越勇。所以她的手機變成客服專線,她的行程跟馬英九一樣忙。

     她跟我抱怨沒有生活品質,我說:「那妳為什麼不拒絕一些邀約?」

     「我覺得待人應該有基本的禮節。」

     「溫柔有禮地拒絕別人,並不算失禮啊。畢竟妳不可能答應所有的人。」

     她沒有回答。

     因為她自己也知道禮節只是藉口。她不拒絕,是因為她不想拒絕。

     她不想拒絕,是因為其實她喜歡這種被眾人追求的感覺。這讓她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吸收了地球上所有的注意力。

     「但妳不需要所有的人喜歡妳,」我說,「妳只需要一個妳喜歡的人喜歡妳。」

     「我懂,我懂。」

     她口頭說懂,但有了男友後,依然任由手機24小時震動。新認識的男性約她,她並沒有告訴對方她有男友。知道她有男友的男性約她,她也不會拒絕。當她男友加班、出差、甚至根本沒事只是沒約她見面時,她會跟其他男性吃飯、喝酒、跑第二ㄊㄨㄚ,說逢場做戲的話。當這些男人有進一步的動作時,她會踩住煞車。但下一次他們再約她,她依然不說No。

     「妳男友知道了不會介意嗎?」我問她。

     「我又沒有跟他們怎麼樣!」

     「那妳為什麼要跟這些男人見面呢?」

     「其實我也不想,但有些人一直纏著我。」

     纏著她的男人未必是壞人。他們會「纏」她,應該是他們並沒有得到不能「纏」她的訊號。所以我問:「那妳為什麼不就跟他們說No呢?」

     「他們都是我的朋友,為什麼要對朋友說No呢?」

     她的男友後來知道她有很多「朋友」,不能接受,分手了。她的「朋友」之一立刻遞補成為男友,但後來也因為無法忍受其他「朋友」而離開。

     這種循環重覆了十幾次,她從30變到40。如今她依然漂亮、性感、手機講不完。但這樣過了十年,她也累了。一晚我約她吃飯,她直說:「No,我好累,不吃了。」

     被拒絕當然有些沮喪,但我高興她開始說No。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是多不容易,因為我是她的,第一個男朋友。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異恩典》一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描述十八世紀的英國年輕議員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他年僅21歲就被選為下議院議員,一生致力於廢除黑奴議題,提案遭遇多次失敗仍不氣餒;他成功統合了分裂的勢力,不畏與當權者保守勢力抗衡。在他多年努力下,最後英國國會終於在1807年通過廢除奴隸交易的草案。至今恰逢二百週年。

片名「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為知名的基督教聖詩,歌詞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信仰堅定的他是威伯福斯的精神導師,在威伯福斯曾想放棄從政時給予許多鼓勵與啟發。該歌曲詞句意境深遠,旋律平和幽揚,是傳唱最廣、最知名的福音歌曲。多位知名歌手都曾演唱過此曲,也曾出現在多項歷史性場合上,全球有超過上萬個版本。

《奇異恩典》描寫兩百多年前的英國議員威廉威伯福斯(伊恩葛魯佛飾)的從政生涯中,致力於提倡廢除黑奴法案的奮鬥歷程。威伯福斯畢業於劍橋大學,21歲就被選為下議院議員,在國會中以勇於挑戰權威、激進善辯而聞名。他提倡廢奴的政見,不但對於當時需要農場人力以壯大國力的大英帝國是一大挑戰,更不為議會及上層階級所見容。

擁有一付好歌喉的威伯福斯,最喜歡唱的一首聖歌《奇異恩典》,歌詞由他的精神導師約翰牛頓牧師(亞伯芬尼 飾)所寫。約翰牛頓年輕時曾當了20年的黑奴船長,揹負了一身罪孽與2萬多條冤魂,最後他在一場海上風暴中幸運獲救,自此他受神感召,決定獻身宗教,並寫下了《奇異恩典》這首歌,希望彌補一生的罪惡。在威伯福斯徬徨於是否該放棄從政投身傳教之時,牛頓牧師曾給予他許多啟發及鼓勵,讓他決定繼續奉獻一生為人民服務。

芭芭拉史普納(蕾夢娜葛瑞 飾)是一位美麗聰慧又有個性的年輕女子,她與威伯福斯志趣相投,並能一同分享改革的熱情,她從小就是反黑奴法案的支持者,也相當欽慕威伯福斯的政見。兩人在友人的刻意撮合下因誤會而相識,個性熱情的他們進而發現彼此志趣投契很快地便互許終身,家庭成為了威伯福斯的避風港及最大動力。威伯福斯的好友威廉庇特(班尼狄甘柏貝區 飾),亦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就位時僅24歲,他在議會中暗中幫助威伯福斯甚多。而黑奴出身的歐拉達伊奎諾及激進派份子湯瑪士卡森等志士,亦幫助威伯福斯為此廢奴法案投注了許多熱情與力量。

威伯福斯付出自己健康的代價,花了20多年力倡廢奴法案,並收集奴隸交易犯罪的證據及39萬份連署簽名來佐證他的政見。廢奴條約最後在1807年終於被英國國會通過,而同年《奇異恩典》的作詞者約翰牛頓牧師也逝世。也讓英國成為第一個廢除黑奴交易的國家,比美國林肯解放黑奴的政策早了三十多年。


《奇異恩典》於2007年2月底在全美的電影院正式上映前,早已引起很多教會領袖注意。2月18日,美國超過120所灣區的教會響應了「奇異恩典」主日。信徒參加主日崇拜時,同聲高唱《奇異恩典》,並一起欣賞電影片段。「奇異恩典」主日的主要目的是向全世界各國會和國家領袖抗議終止現代奴隸制度。其它參與「奇異恩典」主日的國家有英國、南非、澳洲、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杜拜、馬來西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巴拿馬、印度、西班牙和奈及利亞等。

聖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按照字面上解釋,它強調堅定信念、安撫心靈的力量。在許多場合或節日經常可以聽見這首歌,尤其是美國,但是它的作詞作曲者卻是英國人。作曲者已不可考,據研究應與18世紀某些蘇格蘭的非宗教歌曲有關,至今已流傳將近300年。當音樂歌聲緩緩響起,其優美肅穆的樂聲,常令參與活動的人為之動容。

「奇異恩典」雖為蘇格蘭民謠,亦流行並被使用於整個英倫三島含英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後來隨著移民將其帶入美洲新大陸,現在已成為美國全國性或民間慶典活動的最主要曲目音樂。早期它在美國黑人教會很流行,因此常被誤認為是美國傳統歌謠,或黑人靈歌。

「奇異恩典」常被選譯在各類詩歌集中,如長老教會台語「聖詩」第433首「懇求上帝施恩賜福」,閩南語「福音頌讚」第290首「奇妙恩典」,國語「萬民頌揚」第349首「異哉此恩何其甘甜」,「青年聖歌」第二集第11首及「校園詩歌」第9首「奇異恩典」等。

「奇異恩典」為知名的基督教聖詩,歌詞是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該歌曲詞句意境深遠,旋律平和幽揚,是傳唱最廣、最知名的福音歌曲。多位知名歌手都曾演唱過此曲,也曾出現在多項歷史性場合上,全球有超過上萬個版本。

奇異恩典歌詞

奇異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 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 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 既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 試煉網羅 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 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 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 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


http://life.fhl.net/Movies/issue/Amazing.htm

 

  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1759-1833)的名字在台灣鮮有人知,提到廢除奴隸制度最先想到的人,恐怕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拜台大教授張文亮之賜,他首先將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的事蹟集結成《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並在1997年出版。2007年2月,電影《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在全美上映;6月,引進台灣。然而如同其人,這部電影除了基督教界,在台灣依然默默無聞。

未加詮釋的橋段

  電影一開始,淒雨綿綿的路程,坐在馬車的威伯福斯望見遠方倒地的馬兒,以及兇殘的兩位馬伕。他不顧身體虛弱,硬是冒雨下車勸說二人,請他們不要如此對待動物。這不單作為觀眾認識威伯福斯的第一印象,同時也是「禁止虐待動物法案」的表徵。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曾經提出該法案,並且也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先河。威伯福斯悲天憫人的性格,在此一覽無遺。

  另一個場景,威伯福斯與議員打牌。打牌在一般人對國會殿堂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不過當時的英國議會倒是時常有牌局進行。你可能會訝異一個推動廢奴制度的健將,竟然會在議會中與人打牌。事實上,早在威伯福斯還在大學時代就曾經獲得「英格蘭第一牌客」的稱號;此外他也愛好文學,這奠定了他辯才無礙的基礎。打牌這個不良習性日後成為他的政治資產之一,他藉此順利打入議員的社交圈中,精湛的牌藝也使他人刮目相看。電影中藉由反派角色克拉倫斯公爵的襯托,把黑人司機當作賭注的動作,將奴隸議題帶入正題,看似暴怒的威伯福斯掉頭而去,其實背後還有這個典故。


⊙奇異恩典電影海報

忠於呼召的議員

  威伯福斯出身赫爾(Hull)選區,21歲憑藉著家族的聲望取得下議院議員的資格。促使他走上從政之路的是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與他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卻在日後接掌了20多年的首相大位。電影中描繪他倆的友誼,從威伯福斯在牌桌上高詠《奇異恩典》、皮特繼任首相前與威伯福斯的密會、皮特促使禁奴法案的成形與招聚反奴人士、皮特與威伯福斯競逐的畫面,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他倆對於法案的意見相左,以及後來再度提案的聲東擊西策略,與最後皮特在病榻前與威伯福斯的對話等等……皮特的存在一直是威伯福斯提出法案的定心丸,而威伯福斯在議會的改革也厚實了皮特權力的基礎。

  其實啟發威伯福斯致力於廢奴制度的,應當是《奇異恩典》的詩歌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電影中沒有呈現第一次威伯福斯與牛頓互動的過程,但在文獻中,牛頓第一次向人承認他曾擔任運送黑奴的船長,並為此深深懺悔。他在威伯福斯迷惘於政治洪流時,給予堅定的支持與勸勉:「我盼望並且相信主耶穌高舉了你,是為了祂的教會與我們國家的好處。」

  當我們看到威伯福斯置身後花園,向著上帝禱祈之際,他再度迷惘於自己的職業。「是繼續在議會努力,或者成為一個傳道者?」藉由與管家理察的對話、皮特與反奴人士的遊說,以及第二次(出現在電影中)拜訪牛頓牧師時,得到答案:「聽說您最近在煩惱著要當議員或者牧師;我們的建議是,您可以兼顧二者。」、「你有使命要去實現。」威伯福斯順從上帝的呼召(calling),開始推動禁奴法案。

 

少有著墨的聯盟

  《兄弟相愛撼山河》的讀者可能對《奇異恩典》的電影詮釋不大習慣。主要的原因在於重要角色的差異。書中由威伯福斯發起的「克拉朋聯盟」在1787年年底集結了當時基督徒議員,除威伯福斯本人外主要尚有七位:著書與蒐集證據的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出資並成立獅子山公司(Sierra Leone Company)的夏普(Granville Sharp)、貨幣銀行學大師暨威伯福斯的表兄桑頓(Henry Thornton)、人事管理專才格蘭特(Charles Grant)、外交長才議員艾略特(Edward James Eliot)、致力教育的麥考利(Zachary Macaulay)以及擅長法律的史蒂芬(James Stephen)等人。但由於克拉朋聯盟是後人所給的名稱,以致於明確的成員略有出入。在維基百科的描述中,則還有Thomas Gisbourne、Hannah More、Charles Simeon、William Smith、Lord Teignmouth、Henry Venn及John Venn等人。

  電影中則是由皮特聚集反奴人士,他們與實際上被定義的「克拉朋聯盟」組成份子並不相同。其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激進份子卡森(即克拉克森)、曾為黑奴的歐拉達‧伊奎諾(Olaudah Equiano)、反對黨大將福克斯(Lord Charles Fox)以及後來加入的史蒂芬等人。其中桑頓的角色模糊(他是廢奴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卡森的形象與克拉克森相距甚遠,而伊奎諾與福克斯,跟克拉朋聯盟一點關係也沒有。

  說到卡森,他在劇中的激進性格恐怕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事實上他不是議員,因此被包含在克拉朋聯盟是有些疑義的。他的滿腔熱情在一次次的提案受挫、以及法國大革命愈演愈烈之際,主張也轉趨極端,不斷以「革命」的字眼自詡,好像主張要跳過法制的途徑去訴諸公義。也因此當威伯福斯反對這種途徑時,卡森再也受不了而與他拆夥,當時是1794年。

  伊奎諾的確是自傳《非人歐拉達伊奎諾(或古斯塔夫斯華沙)生活的有趣故事》(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 or Gustavus Vassa the African)的作者,該書在1789年熱賣也是事實。不過沒有跡象顯示他參與在威伯福斯的聯盟當中,唯一的聯繫是他與卡森確有互動。電影中描述伊奎諾因法案遲遲未通過含恨而死,為此也埋下卡森走極端的伏筆;但一般相信他的死大約是在1796年。除了這個小問題,電影倒是很細膩地交代他身份受到質疑的狀況(西非人或美國南卡羅來納人),這在維基百科裡頭也有紀錄。

  至於資深的福克斯議員長期以來作為皮特首相的勁敵,在他倆的政治合縱與連橫過程中,廢奴法案只是其中一個角力點。《兄弟相愛撼山河》完全沒有提到福克斯,他卻在電影中被塑造成為重要角色之一。事實上,當皮特在1806年初過世時,繼任的福克斯也的確扮演著支持禁奴法案的重要推手,他與在上議院打拼的格倫維爾(Lord William Grenville)聯手推銷禁奴法案。雖然很遺憾地在同年9月不幸過世,但勝利的花朵很快地在1807年綻放。皮特與福克斯,從政治的權力核心作了最大程度的支援,功不可沒。

時不我與的提案

  根據文獻,威伯福斯在1787年提出「道德提升法案」受挫後,因為潰瘍性的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而退隱至克拉朋養病,這也是「禁止販賣奴隸法案」的起源。克拉朋聯盟約在此時成立,並展開了一連串蒐集證據資料的行動。1789年5月10日(註一),威伯福斯首次站上議事台,為廢除奴隸發聲;到1790年1月,提案獲得委員會的同意,開始實質審查與聽證。然而1791年4月表決的結果,卻是以88票對163票的懸殊比例落敗(註二)。1792年,時值法國大革命烈焰囂張之際,威伯福斯仍執意提出「禁止販賣奴隸法案」,幾乎被有心人士冠上「奴隸自由=解放運動」、「改革=革命」的帽子,就連擔任首相的皮特也反對威伯福斯的魯莽行為。皮特在電影中堅持他絕對效忠英王,因此當英王不願見到具有煽惑性的廢奴議題浮上檯面時,也預告了再一次的失敗。書上的記載是,反對派以「逐漸廢除販賣奴隸法案」削弱了廢奴的力道,最後並獲得230票比85票的通過。只是議案一進到上議院,馬上就被否決。1793年威伯福斯再提「外國奴隸法案」,禁止英國船隻運送黑奴到其他國家。這是最慘澹的一次表決,支持派最後僅獲得18票。1796年,威伯福斯再提「外國奴隸法案」,雙方充分動員,然而在最關鍵的一刻,竟有六位支持廢奴的議員沒來投票,跑去看歌劇。表決結果70票比74票再度飲恨,威伯福斯大病一場。

  電影中威伯福斯等人在蒐集資訊與匯聚民意之後,秀出許多書面證據以及39萬人聯名簽署的連署書,並與塔爾頓(Lord Tarleton)議員大聲對嗆:「你們叫的再大聲,也壓不過民眾的怒吼!」「民眾?」畫面嘎然而止,讓人以為people這個字眼好像有什麼忌諱。接下來幾次表決,同樣透過回憶和夢境的畫面以片段剪輯而成。當威伯福斯敞開心胸對芭芭拉‧史普納(Barbara Spooner)述說這一段歷史時,時間已經進展到1797年,正好銜接在1796年威伯福斯大病一場以後。

扭轉低潮的女人

  史普納的出場好像一個鬧劇,也為嚴肅的法案戰爭增添了繽紛色彩。電影裡桑頓的名字改以亨利代替,用以區別他的太太瑪利安妮(Marianne Thornton)。亨利在電影中的角色淪為作媒者與照護者,這與書上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電影中他與太太分別引介威伯福斯與史普納碰面,但在書中卻是由威伯福斯的好友巴賓頓(Thomas Babington)來作媒。此外亨利在威伯福斯養病時擔任撫慰者的角色,也和書中提到的陪伴者、也是威伯福斯的信仰導師米納爾(Isaac Milner)說法不同。

  威伯福斯與史普納的邂逅和互許終生,在電影裡既逗趣又美麗(書上的版本顯然單調多了:他們透過通信交換感想,然後就閃電結婚)。他們第一次被桑頓夫婦設計,彼此沒有留下好印象。但是在第二次卻「假戲真作」,兩個人漫步花園時,嘗試找出彼此不同的價值觀,結果竟然沒有。同樣支持禁奴法案、同樣熱情參與公益,如此高度契合讓這對佳偶在短時間內決定以身相許。1797年5月30日兩人步入禮堂,《奇異恩典》的歌聲第二次響徹雲霄。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威伯福斯38歲、史普納20歲。

  電影中也特別以史普納與威伯福斯的長談,作為廢奴契機的轉捩點。看起來威伯福斯是在一蹶不振之際,經由史普納的愛情滋潤,使他重新恢復了生氣。我們無從考證結婚對威伯福斯的心靈產生了什麼質變,但從文獻中卻可以看到史普納要求威伯福斯搬離克拉朋,為得是持續的作戰。這時候,克拉朋聯盟部分議員也紛紛成家,他們不再聚集克拉朋,但仍然在議會中同心合力,這也使得後進加入聯盟時不致有太大的阻力。從這點來看,史普納的智慧與家庭力量的確是威伯福斯重要的精神支柱。

聲東擊西的策略

  威伯福斯結婚以後,電影中時間一躍而進,來到法案露出曙光的1805年。不過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些事件,包括1797年反對派提出狡猾的「奴隸改善法案」:立法要求各殖民地改善奴隸生活、居住環境與教育福利,而非完全禁止蓄奴。此案大敗克拉朋聯盟,但也開始產生反對者的分裂。由於法律強制規定殖民地保障奴隸的權益,使得無法遵守的殖民地議員挾著廣大民怨加入威伯福斯陣營。這雖然導致1804年「禁止奴隸販賣法案」在下議院通過,上議院的銅牆鐵壁卻仍然聳立在前。

  真正扭轉局勢的關鍵由熟諳國際海權法的律師(後來參選成為議員)史蒂芬所擬定的計劃。長期以來禁奴法案直接牽涉許多議員和富豪的利益,加上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事件攪和,使得法案頻頻遭到否決。在公共政策領域中,有所謂的「垃圾桶決策途徑」(garbage-can decision approach),學者柯漢(Michael Cohen)、馬屈(James March)與歐爾森(Johan Olsen)三人認為一項政策的形成包含四個要素: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以及選擇的機會。政策形成的過程是沒有規則可循的,就好像許多參與者把許多問題和答案全都丟在一個垃圾桶中,任期隨機碰撞,直到時機來臨時,就會形成一項政策。後來的學者金頓(John W. Kingdon)提出修正模式,並發明「政策窗」(policy window)一詞,藉以比喻時機的到來,好似政策窗打開了,一項決策在此時就能夠被順利接受;但在大部分時候,政策窗是關閉的。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一直遇不上政策窗開啟的時間,他們也沒有能力去開啟政策窗。

  怎麼也沒料到,史蒂芬所提出的策略卻大大奏效。他主張「禁止懸掛中立國旗法案」,是因為中立國旗正是奴隸船的庇護。當時英法正在交戰,航行於海上的船隻唯有懸掛中立國旗者能免除搜索。此外,史蒂芬也著書《戰爭的假相》(The War in Disguise)披露這些懸掛中立國旗的船隻也提供糧食、武器給法國的事實。史蒂芬知道,一旦斷絕奴隸船的往來,奴隸販子就無機可趁,接下來要廢止奴隸的阻力也就會大大減少。此外,為了降低反對派的戒心,史蒂芬建議威伯福斯不要擔任該法案的提議者(換言之就是低調而行),並且事先知會皮特。電影演得頗為傳神,當議會空空蕩蕩、名不見經傳的小議員提出該法案、威伯福斯看似一副事不關己、議長也提不起勁的時候,反對派大將突然眼尖看見卡森進入旁聽席,赫然驚覺這是反奴人士的計謀時,衝出議會趕緊「撩人來」的氣氛還真讓觀眾緊張了一下!可是當他走進休息室,卻發現空無一人、只剩福克斯老神在在地說「威伯福斯本來還為你預備了賭馬招待券」的時候,真是想拍手叫好!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大家威廉‧瑞克(William H. Riker)所發明的「操控遊說」(heresthetics)一詞恰可形容史蒂芬的策略。簡言之,操控遊說是在建構一個可以贏的世界,它藉由一個新的議題綁架了原有僵持不下的劣勢議題,迫使權力結構的改變與重整,為提案者找出新的勝利契機。當前政治上不同黨派之爭,骨子裡也是一種操控遊說的藝術角力。從禁止懸掛中立國旗到《戰爭的假相》,其中的核心最後都直指廢除奴隸制度有其正當性。以往革命與禁奴法案送作堆,被視為不愛國;如今反而透過愛國主義,去訴諸奴隸制度的邪惡。

改寫歷史的法案

  法案露出曙光之際,此刻卻傳來皮特病危的消息。威伯福斯來到皮特床邊,怎麼也料想不到自己孱弱的身子,竟然帶著他繼續為禁奴法案奮鬥;而昔日與他賽跑得勝的健康青年,卻在此刻臨終。皮特說出令人動容卻也哀傷的一句話:「我好羨慕你的信仰!」這信仰正是威伯福斯堅持到底的原因。「沒有任何藉口了,威伯。結束它們吧!」之後,威伯福斯第三次拜訪牛頓。當時他垂垂老矣、雙眼不清,正在撰寫回憶錄,並且成為有力的證據。同樣地,牛頓鼓勵威伯福斯盡他所能地完成法案。承繼著一路上許多人的意志與遺願,威伯福斯要打最後一仗了。

  威伯福斯首先聽從史蒂芬的建議,將法案送至最高法院的法規會,使「外國奴隸法案」得以正式成案;接著推出格倫威爾與格雷(Charles Grey)進行上下議院的攻防。雖然一度被財政藉口模糊了焦點,企圖以重稅取代廢奴,最後仍在格倫威爾的道德勸說下,以41票對20票通過了法案,並在1807年2月23日在下議院以283票對16票的懸殊比例通過法案,同年3月26日獲得皇室的同意(註三)

  歷經二十載,禁奴法案終於通過了!法律帶來絕對的力量,迫使奴隸制度從此在英國斷絕。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讓人看到,透過法律來禁止奴隸制度是可行的,並且也是唯一的道路。雖然其中發生過大大小小的風浪,威伯福斯堅持到底的精神是禁奴法案成功的原因,而堅定不移的信仰則成為他堅持到底的動力來源。不單如此,我們尤其需要注意,這並不是個人英雄所能完成的志業,而是需要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的支持與配合。克拉朋聯盟讓我們不單單將眼光專注於威伯福斯一人身上,更是看到許多才幹在不同人身上發揮、彼此分工合作的美好模範。我特別喜歡當法案通過的那一刻,反派克拉倫斯所說的一句話:「我欽佩他有高貴的靈魂,卻甘願為低賤的種族奮鬥不懈。(台詞大意)」

  電影在盛大的樂隊與蘇格蘭風笛演奏的《奇異恩典》樂聲中結束;但在現實中,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繼續推動國際禁奴法案運動。他們成立了「非洲協會」(African Institution)、「廢奴之友」(Friends of Abolition),推動各國簽署「廢除販賣奴隸條約」,促使「奴隸登記法案」與「奴隸解放法案」的通過1833年7月25日奴隸解放法案通過後三天(註四),威伯福斯息了地上的勞苦,返回天家。

傳頌不已的經典

  「我要你們記住這個味道……記住馬達加斯卡號……記住!上帝造人,生而平等。」

  當威伯福斯從改裝的奴隸船上出現,面對一群受邀的議員與貴族時,他大聲宣告他的信仰。這是他一生的志業,也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雖然這個故事還不多人曉得,但是《奇異恩典》的歌曲當日怎樣感動了威伯福斯,後來也怎樣感動了無數聽眾,從宗教歌曲跨足流行歌曲,卻始終不改其內涵。作曲者牛頓面對威伯福斯時說道:「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兩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Although my memory's fading, I remember two things very clearly.I'm a great sinner and Christ is a great Savior.)」

這是何等強烈的信仰宣告,也是何等深刻的人生體悟!一首《奇異恩典》、一個傳奇故事,皆因他們的信仰而起。這樣的堅定信念震撼了我的心靈,迫使我想要仔細考察他們的故事。他們不是口裡說說空泛的宗教術語,乃是以行動去證明他們的信仰意涵。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帶給我學業與職業的衝擊,讓我真切地思考人生可以彰顯什麼價值,我又該在何種崗位上堅持我的信念。一個國家可以因為制度設計不良而垮台,也可以藉由一群忠心愛國的政治家建立一套法制體系,充分保障與捍衛人權。昔日這群基督徒議員以專業見證了他們的信仰;假若有一天當我有了權力,我能不能堅持信仰,為國家社會造福?

  奇異恩典,何等甜美,拯救無助之人如我;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我曾迷失,如今尋回;我曾盲目,今得看見。(註五)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註六)

  往後,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可以隨著《奇異恩典》的詩歌被傳唱與歌頌,這群看似默默無聞的國會議員,為了基本的人道理念奮鬥不懈。他們美麗而高貴的靈魂,奉獻於這個世界,扭轉了人性污穢殘忍的一面,讓普世價值昇華。他們是有智慧的一群,運用智慧與證據讓法律成為最低限度的保障;他們更是勇敢的一群,不畏環境艱辛與惡勢力爭鬥;他們尤其是配得紀念的一群,用信仰的堅持作對的事,足堪成為後世議員的榜樣。

參考資料:

 

張文亮(1997),《兄弟相愛撼山河》。台北:校園出版。 吳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陳敦源、吳秀光(2005),〈理性選擇、民主制度與「操控遊說」:威廉瑞克新政治經濟學的回顧
 與評述〉。《政治科學論叢》第26期,頁1-34。 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org/ IMDB電影網站:http://us.imdb.com/title/tt0454776 《奇異恩典》中文官方網站 《奇異恩典》官方網站

 

※註一:《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與維基百科的時間略有差異。以下統一採用《兄弟相愛撼山河》的時間,另附上維基百科的時間以資對照。WIKI:5月12日。Back↗

※註二:《兄弟相愛撼山河》一書裡,懸殊的比數似乎是1790年第一次表決的結果;而1791年的表決則以88對85票作收。 Back↗

※註三:WIKI:3月25日。 Back↗

※註四:WIKI:7月26日法案通過,7月29日威伯福斯過世。 Back↗

※註五:《比較普遍的翻譯版本如下: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Back↗

※註六:《奇異恩典》原文共有六段歌詞,引述如後:(線上聆聽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
      in a believer's ear
      It soothes his sorrows, heals his wounds
      And drives away his fear

      Must Jesus bear the cross alone
      And all the world go free
      No, there's a cross for everyone
      And there's a cross for m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 first begun
   Back↗

[   回《基督信仰》  ]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  http://blog.pchome.com.tw/news/resplendir/3/1313857219/20090909165342/

2009-09-09 16:53:42 | 人氣(69)


 

 

 

也許這不是一般的影評,因為我不想在導演的架構下評論《慕尼黑》,      
而是要「解構」它,                            
揭露它所再現的刻板印象、相關人士對本片的回應,              
如果我不舉這些這些歷史事實,有人一定會說我胡謅,甚至說我陰謀論吧:)   
但引用史實佐證,又會被說這不是影評。真的很難為:)  
          

 

 

-前言-

 

《慕尼黑》仍「再現」多數人對以巴衝突的刻板印象,真是一大爛片(從我這個角度來說,它算爛片)!我打算從以巴衝突的歷史出發,揭露《慕尼黑》所再現的刻板印象,並兼論相關人士對本片的回應。文章結構分成兩個部分,首先談到《慕尼黑》的兩大敗筆,其次論及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無恥行徑。

 

 

一、第一大敗筆:從慕尼黑事件開始談起

 

史導的故事從慕尼黑事件開始談起,給人一種「只有巴勒斯坦人是恐怖份子,以色列只是回應恐怖主義的一方」的刻板印象──亦即以色列先受到巴勒斯坦的挑釁,才開始籌畫暗殺行動,而且只鎖定11位涉及恐怖行動的黑九月成員。然而,誰才是恐怖主義的肇始者?只有巴勒斯坦是恐怖主義嗎?這些問題已經迷失在史導的故事中!

 

事實上,「猶太復國主義者」才是先把恐怖主義引進巴勒斯坦的人。自一九二○年代起,他們在阿拉伯市場等地放置炸彈,製造大眾恐慌,這種事在一九三○至四○年代臻於高峰,加速英國在一九四八年撤出巴勒斯坦。從此之後,以巴雙方相互報復,但巴勒斯坦人的死亡數字卻不成比例地高,以色列的死者多是士兵,但巴勒斯坦的死者,幾乎都是平民,不少是兒童。

 

開口閉口都是恐怖主義,其實是件危險的事。自從有了「恐怖主義」一詞,「國家恐怖主義(state terrorism)」就有理由為所欲為,例如:以色列破壞約旦河西岸大部分的基本建設,他們說這是「恐怖份子的巢穴」,但他們破壞的,幾乎是民用設施,如電力、水利、衛生設施、教育部、勞工部、學童檔案也被以色列人搶走。誰才是恐怖主義呢?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也許兩者都是吧。

 

很遺憾的,史導只把巴勒斯坦拍成「恐怖份子」,而他所呈現的圖像,就是一般的恐怖份子形象,以致於我們難以辨認,這些巴勒斯坦人跟攻擊世貿中心的阿拉伯人是否不同。

 

事實上,那些巴勒斯坦人和攻擊世貿中心的阿拉伯人,根本不同!前者過的是最悲慘的生活──貧窮、無知、營養不良──而以色列要為此負很大的責任;後者顯然不是絕望的難民,而是中產階級,他們沒有政治訴求,只想摧毀。史導犯了很多美國人常犯的錯,每當談到或拍到阿拉伯人的時候,總是不加細分。

 

二、第二大敗筆:暗殺行動穿插著巴勒斯坦的「恐怖行動」

 

史導再度給人一種假像──以巴雙方勢均力敵。一些觀眾難免認為:「這些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又來了」,然後就導出「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結論!事實上,巴勒斯坦人的反擊能力其實小的可憐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攻擊,其實是為了捍衛他們「所剩無幾」的土地,以及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而不止是因為以色列幹掉幾個黑九月的成員

 

巴勒斯坦人除了警察有小型武器之外,平民並無武器可言,他們的年輕人只能向坦克車、直昇機「丟擲石頭」,反觀以色列,他們有導彈、戰機、坦克、火箭,還有上看「一百三十五兆美元」的美援。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攻擊是侷限的、零星的,但卻被以色列放大、膨脹到可笑的程度,以色列老是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但在以巴衝突上,他們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不是受害者,而是欺凌者。他們用武裝直昇機、飛彈、坦克,對付毫無自衛能力的巴勒斯坦百姓。

 

自以色列一九四八年建國起,以色列就開始有計畫地驅逐八十萬阿拉伯人,許多手段都嚴重「違反國際法」,包括:刑求、以飛彈與直昇機攻擊平民、實行屯墾、非法兼併土地。78%歷史上原屬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變成以色列的,這個比例t持續增加中,剩下的22%即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當前的戰鬥都發生在這裡,也就是發生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巴勒斯坦人所爭取的,不是那已經被奪走的78%的土地,而是那「僅剩」的22%,而且這22%當中,以色列仍控制著60%的約旦河西岸與40%的迦薩地帶(這是非法佔有)。巴勒斯坦人若有建國的一日,他們的領土是破碎不堪的。說到那些以色列的屯墾者,他們有武器,也有士兵保護,他們有些人還喜歡惹事生非,譬如:敲破阿拉伯人的窗戶、燒他們的車、恐嚇他們。清真寺外頭有以色列士兵看守,甚至發生屯墾者闖入清真寺掃射禮拜者的荒唐事。

 

至於居住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則被當成次等公民。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一個基本法,它嚴格區分猶太人與非猶太人。巴勒斯坦人不能遷移,無法接受像樣的教育,不准從事某些工作,不准擁有土地,只因為他們不是猶太人!這些巴勒斯坦人只要示威抗議,以色列政府就予以軍事回應。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排斥,還反映在他們的路標上,路標只寫上英國與希伯來文,如果你是一個看不懂英文與希伯來文的阿拉伯人,你會在那裡迷路,這顯示以色列政府故意排除那二十%的人口。

 

現在敵視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越來越多,但巴勒斯坦人原本就跟猶太人一樣,分屬各個國家(如約旦、黎巴嫩、埃及……)。曾遭迫害的猶太民族不記取歷史教訓,他們只是不像德國人般屠殺猶太人,他們只是比德國人更會包裝,他們慢慢地懲罰那些巴勒斯坦人,希望他們受不了,自動離開,但巴勒斯坦人還是守著「僅有」的土地,他們絕望,他們不得不步上猶太人的後塵。然而,以色列的國民教育卻試圖抹滅這段暴力驅逐巴勒斯坦人的歷史,灌輸下一代,以色列是在荒涼的土地上建國。

 

史導雖然企圖處理巴勒斯坦人的心聲,但手法太膚淺了,他只是讓一個巴勒斯坦人跟以色列人爭論說:「我需要家」,但巴勒斯坦人需要的,何止是家,家對他們還是奢求呢!他們沒有行動自由,即便是就醫,也要受到以色列崗哨的刁難,運給巴勒斯坦人的食物,也常常因為被留置在崗哨過久而腐爛…….

 

三、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無恥行徑

 

以色列一直在玩兩面手法,給外國人的資訊都是文宣,他們將自己描繪成民主、大方、站在受害者的一方,這種形象對西方自由派特別有吸引力。然而,他們其實也沒多文明,除了上述的實質暴力(佔領)與歧視,他們還對巴勒斯坦人進行「論述暴力」。巴勒斯坦人觀點的影片,都遭到猶太人組織系統性的打壓!就連《慕尼黑》這麼「親猶」的影片(我所謂的親猶,意指導演已經把以色列人拍得夠正面了),也遭到他們砲轟。也許,《慕尼黑》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這部片本身,而在於它的後續效應。它讓我們看清這群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嘴臉──他們希望以色列的形象總是逆來順受,巴勒斯坦人的形象總是麻煩製造者。

 

 

-結語-

 

《慕尼黑》讓我們重新省思,面對這些「被包裝過」的資訊,身為觀眾的我們,是要選擇不加批判的接受,還是選擇查證,並質疑這些資訊的真偽與背後的意識形態呢?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都常不知所措的跟你們說
我很忙
雖然是真的.....
只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其實也不是很知道怎麼去跟你們聊
但真的很開心
從暑假以來到今天
你們好棒
每個都是這麼棒的孩子
謝謝你們出現在我生命裡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又想起很久以前在報紙上看到那位身材相當福泰的名和尚
主持放生儀式時那副法喜充滿的樣子.........
噁心
臺灣的出家人我第一討厭就是他

沒有經過計畫與評估就做的所謂善事,只會讓我想起勃朗寧的那句話
無知並非單純而是罪惡!
花錢買動物來放生?
做不了善事,反而造成生態浩劫
不如平常自己節省資源,不亂浪費
協助取締亂抓亂賣的人
協助復育物種的機構
還有把那些錢拿去認養一個無家可歸的小朋友不是更好~

放生?!
下地獄好了




-------------------------------------------------------------------------------------------

放生變放死 天后宮水池救出食蛇龜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9/04 04:09

屬保育類 水池不適生存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放生還是放死?鹿耳門天后宮廣場水池發現一隻保育類食蛇龜,先前也有一隻被放生而餓死,甚至也有人將淡水魚放入鹹水池而暴斃,廟方昨天將牠救出並連絡市府保育人員今天前往處理。

食蛇龜又叫箱龜、盒龜、黃緣箱龜等,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箱龜,在台灣主要棲息於低海拔山區,適應力強,因此過去常被人捕捉飼養、放生,目前已列為二級的保育類動物,不能任意捕捉買賣。

曾有前例 放生被餓死

天后宮主秘陳熙城表示,這隻食蛇龜是在廟前廣場的小水池被發現的,因為過去也曾有人放生過,結果餓死了,這次特別上網查閱比對,發現竟是保育類的食蛇龜,屬雜食性,以植物的果、葉及蝸牛、蚯蚓等為食,該水池並無適合牠生存。

陳熙城說,當地有數個水池,常有人前來放生,除了鳥龜外,還會放生錦鯉,先前就有人抓了5隻錦鯉放進廟前的媽祖宮公園的水池,但該水池是鹹水的,淡水的錦鯉根本活不了,當場死了2隻,另3隻及時被救起。

荒野台南分會主秘陳忠俊表示,刻意捕捉或買來放生不僅破壞環境生態,很多野生動物一離開牠的棲地,只有死路一條,放生最後便成放死,實在罪過。

FoxDelil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